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用户投稿 106 0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一、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1992)是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和理论权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曾经是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而后转向自由主义他严厉批判计划经济必将走向极权主义,积极弘扬自由市场经济理念,199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表达他对市场经济的极端推崇和对计划经济的坚决反对。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二、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衰落,凯恩斯主义登上“王座”(创作的时代背景)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了两场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上亿人死于战争。

而在两次战争的间隙,人们的生活依旧只有黑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持续长达5年,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这次危机使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0-1908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

也正是这次大萧条,是凯恩斯主义一跃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新正统"。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运用了凯恩斯主义,开创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先例,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也将凯恩斯主义推上了经济学的王座之上。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各国的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各界的知识分子和人士纷纷认为人类社会还需要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以至于像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经济学家熊彼特乃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这些世界级的思想巨擘都开始觉得中央计划经济或民主社会主义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选择。哈耶克写道:“社会主义已经取代自由主义成为绝大多数进步人士所坚持的信条了”。

正是在那样一种世界格局和流行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这部《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声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三、与经济学王座正统的论战:(哈耶特参与的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写作,是哈耶克在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后写出来的。两场论战分别是:

第一场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一方,以奥斯卡·兰格与阿巴·勒纳等为另一方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行性的大论战;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另一场是哈耶克与凯恩斯就货币、利息和商业周期理论的争论。

这本《通往奴役之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第一场理论论战的结果,又是在第二场理论论战的后期开始撰写出的。

四、孤身走过暗巷,最终问鼎王座(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思想)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震动了经济学界,而且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辩论。而哈耶克本人也一直被视为右翼思想家,不时受到一些左翼人士的批评和攻击。美国民主派的社论斥责他是“最重要的反动思想家”;在苏联等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视他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甚至,曾经带领英国人民获得二战胜利的、被视为国家英雄的首相丘吉尔,在1946年的大选中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在竞选演讲中引用了哈耶克这本书中的一些话。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本书的观点在短期内遭受了一些左翼的批评和攻击,出版后许多年也遭受到一些西方专业经济学家的“冷处理”和冷眼对待,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把哈耶克视为一个“外行人”。

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各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后,一种新的宏观经济现象,即“滞涨”(经济增长下滑和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随之宣告了西方国家政府所奉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破产,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重新关注起来,很快,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占领了世界经济理论和思想阵地的制高点,成为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政府执政和施政的基本理念。

五、对我们的启示

1.“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当它们对的时候与它们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要更有力量。”

哈耶特的宿敌凯恩斯曾经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当它们对的时候与它们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所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思想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思想的俘虏。……我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占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

在历史的洪流中,哈耶特的自由市场经济也走下了神坛。政府干预、自由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等这些经济学理论,是水火不容,还是可以和谐共生,相互补偿取短?不同国家的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还在继续研究、探讨、甚至是论战。正如哈耶特在《通往奴役之路》引言第一句写道的那样:“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术思想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它们与时代相互呼应着,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向好的成为王者,引发经济衰退的也随之变成手纸被丢进垃圾桶。而时代在一变,王者和手纸的地位也可能掉换,更有甚者出现新兴的思想拔得头筹,旧时的王者和手纸在垃圾桶里一起躺平。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2.用经验和兴趣做学问,做思想的孤勇者,做时代的观察者。

我们大多数人普通人,在毫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已故的经济学家们的思想俘虏。而又因为学艺不精,常常在不同的思想之间拉扯,痛苦不堪,抱怨连连。选择了沦为手纸的过去的王者的俘虏的人,用手纸的思想对标这个时代,认为这就是最坏的时代,哪里都不符合手纸的思想。

如何减轻这种痛苦呢?哈耶特选择做时代的逆行者,做思想的孤勇者。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当时十分孤寂但却数十年持之以恒地坚持捍卫市场经济。哈耶特对待学术思想不盲从大流、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并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证明和捍卫自由市场经济主义的正确性,成就了这一思想理论在经济学界的绝对地位。

同时,在《通往奴役之路》的引言中,哈耶特也给我们提供了培养自己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方法——增加经验和保持兴趣 。他说,人类无需成为预言家,才能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险。经验和兴趣的偶然结合,往往会向一个人揭示出事件中很少有人了解的方方面面。他将这本书的成果称为是他多年经验的产物,何种经验相当近似于重新经历了一个相同时期——至少也是对一种颇为相似的思想演变过程的再观察。

为什么说是“重新经历了一个相同时期”呢?

这与他本人长期轮流居住在不同国家的经历有关。他认为自己所获得的经验,是人们不可能在一个国家获得的经验。尽管绝大多数文明国家的思想、思潮是相似的,但它们发生的时间和速度却是有差异的。因此,通过从一个国家迁居到另一个国家,人们有时可以再次观察到类似的思想(原本为“智识”)发展的过程。那是人的感觉就会变得特别灵敏。当人们再听听到他在20年或25年前首次接触到的主张或方策时,它们就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一种指向明确趋势得到征兆。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重点概要

1. 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

2. 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3. 我们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中的自由,而离开这种自由,就绝不会存在以往的那种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4. 由基督教和古典哲学提供基本原则的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第一次得到充分发展,此后逐渐成长和发展为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文明。这种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做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纵然这个范围可能被限制得很狭隘:也就是相信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

5. 19世纪对前一世纪的个人主义的增益,仅仅是使所有阶级都意识到自由,把偶然的和拼凑的成长起来的东西加以系统和连续地发展,并将其从英国和荷兰传播到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

6. 也许对自由主义事业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某些自由主义者单纯从某种经验主义出发的顽固态度,而尤以自由放任原则为甚。

7. 社会主义从一开始便直截了当地具有独裁主义性质。

8. 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9. 共产主义者之于纳粹分子,纳粹分子之于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之于这两者,都是潜在的招募对象,他们都由合适的材料构成。

10. 自由主义的论点,是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各种努力的工具,而不是主张让事态放任自流。

11. 竞争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它们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只能任择其一的原则……或者换一种说法: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12. 这种和一般条件不相适应的非凡的技术的卓越成就,是资源被误用的证明。

13. 随着文明的发展,个人行动受成规束缚的范围在不断地缩减。构成我们共同道德准则的条规,为数越来越少而性质上却越来越普通。

14. 就是这种对个人作为其目标的最终决断者的承认,对个人应尽可能以自己的意图支配自己的行动的信念,构成了个人主义立场的实质。

15. 实际上,在共同目标对人们并非一种终极目标而是一种能够用于多种多样意图的手段的地方,人们才最可能对共同行动达成共识。

16. 把特别的技术性任务授予各个机构,虽是正常现象,但只是开始走上计划道路的民主政体逐渐放弃其权力过程的第一步。

17. 希特勒无须摧毁民主;他只是利用民主的衰败,在紧要关头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虽然憎恨希特勒,但他仍然是唯一一个足够坚强的能有所作为的人。

18. 有意识控制的可能性只限于存在真正一致的领域中,而在一些领域中必须听任事情自由发展,这就是民主的代价。

19. 自由主义信条的最大优点,就是把那些有必要达成的一致的问题的范围,减少到一个自由人社会中可能存在一致问题的范围。

20. 民主不能像阿克顿勋爵正确地论述自由时所说的那样,“是更高的政治目标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最高的政治目标。它并非是为了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才被需要,而是为了保障对市民社会和私人生活的最高目标的追求。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 ?

21. 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即使形式上是民主的,如果它集中管理经济体系的话,可能会和任何专制政体所曾做的一样完全破坏了个人自由。

22. 集体主义类型的经济计划必定要与法治背道而驰。

23. 政府应当只限于订立适用于一般类型的情况的规则,听任个人在那些以时间、地点等情况为转移的每一件事情上自由行动。

24. 政府“计划”得越多,对于个人来说,计划就变得越困难。

25. 不是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为他们选择目标。只要当制定法律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这些特定影响,那么法律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供人民使用的工具,反而成为立法者为了他的目的而影响人民的工具。政府不再是一个旨在帮助个人充分发展其个性的实用机构,而成为一个“道德的”机构——这里的“道德的”一词不是作为“不道德的”反义词来使用的,而是指这样一种机构,它把它对一切道德问题的观点都强加于其成员,而不管这种观点是道德的或非常不道德的。在这种意义上,纳粹或其它任何集体主义的国家都是“道德的”,而自由主义国家则不是。

26. 法治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围的意思,……政府的强制权力只能够在事先由法律限定的那些情况下,并按照可以预见知道的方式被行使。因此,特定的立法能够破坏法治。

27. 如果我们力求金钱,那是因为金钱能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

28. 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

29. 如果有所报酬,不是采取提供货币的形式,而是采取提供公开荣誉或特权、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有权力的位置、或较好的住宅或较好的食物、旅行或受教育的机会等形式,这只不过意味着,接受报酬者不再可以自行选择,而任何决定报酬的那个人,不仅决定报酬的大小而且也决定了享用报酬的特定形式。

30. 经济自由必须是我们经济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因其具有选择的权利,不可避免地也带来那种权利的风险和责任。

31. 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

32. 非人为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比有计划地造成的不平等,无疑地更容易忍受些,其对个人尊严的影响也小得多。

33. 政府一旦为了公平的缘故而走上计划的道路,他就要对每个人的命运或地位负责。

34. 我们的日子之所以比他人过得好些或坏些,并不是因为那些没有人加以控制和不可能肯定地加以预测的情况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某些当权者希望这种结果。(在有计划的社会中)

35. 政府一旦负起筹划整个经济生活的任务,不同的个人和集团都要得到应有地位这一问题,事实上,就一定不可避免成为政治的中心问题。……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

36. 谁计划谁,谁指导并且支配谁,谁指定他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谁应得到由他分配给他的那一份?这一切都必然地成为应由最高权力当局肚子解决的中心问题。

37. 将个人从生到死为一切活动囊括在内的一个政党的观念,要求指导个人对每一事物的意见,并且细化把一切问题都变成党的世界观问题,这些都首先由社会主义者付诸实践了。

38. 如果人们在过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保障的话,普遍追求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

39. 一般说来,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而他们赞同某种价值等级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少。……其结果必然是,如果我们希望找到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似性的观念,我们必须降格到道德和知识标准比较低级的地方去,在那里比较原始的“共同”的本能与趣味占统治地位。

40. 壮大极权主义政党队伍的,正是那些思想模糊、不健全并容易动摇的人以及那些感情与情绪容易冲动的人。

41. 集体主义者哲学的内在矛盾之一是,虽然它将自身建筑在个人主义所发展蕲艾的人本主义道德基础之上,但它只能够在一个比较小的集团里行得通。社会主义只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时,它才是国际主义的,但一经付诸实施,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俄国,它就马上会变成强烈的民族主义。这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西方世界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种“自由社会主义”何以是纯理论的,而各处实行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却是极权主义的。集体主义不能容纳自由主义那博大的人道主义,它只能容纳极权主义的狭隘的门户之见。

42. 人道主义的真正概念,因而也是任何形式的国际主义的真正概念,完全都是人的个人主义观点的产物,而在集体主义思想体系中,它们是没有地位的。

43. 以一个集团的名义去行动,就似乎是将人们从控制着作为集团内部的个人行为的许多道德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44. 把权力分裂或分散开来就一定会减少它的绝对量,而竞争制度就是旨在用分散权力的办法来把人用来支配人的权力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唯一制度。

45. 只要你承认了个人只不过是为所谓社会或国家这样较高的实体的目的而服务的工具,极权主义政体很多使我们害怕的特点便必定会接踵而至。从集体主义立场出发而产生的不容人的残酷地镇压异己,完全不顾个人的生命与荣福,都是这个基本前提的根本和不可避免的后果。

46. 哪里存在着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哪里就没有任何一般的道德或规则的容身之地。

47. 社会计划所指向的目标,是一个单一的目标体系,要使每个人为这个单一体系服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每个人都相信那些目标。要使一个极权主义制度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强迫每个人为同样的目标而工作,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应当把它们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虽然必须替人们选择好信仰并强加在他们身上,但这些信仰必须要成为他们的信仰,成为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条,以便使每个人尽可能自愿地依照计划者所要求的方式行动。如果在极权主义国家人们所感到的压迫,一般说来,远不如自由主义国家的大多数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厉害的话,这是因为极权主义政府在使人们照着它所要求的那样去思想这方面取得了高度的成功。

48. 对某些功过问题并不存在明确的道德准则,计划当局一方面不得不经常对这些功过问题的争论做出决定,而另一方面必须向人民证明这样作出的决定是正当的——或者说,至少必须用某种方法使人们相信那些决定是正确的。

49. 计划者在做出许多决定时,由于缺乏其它任何根据,必须听凭个人爱憎的指导,把这种爱和憎加以合理化的这一需要,和采用能够打动尽量多的人的方式来说明他的理由的必要性,会迫使计划者不得不创造理论。

50. 人民对这个制度的忠诚会不会受到影响,成为决定某条信息应否被发表或被禁止的唯一标准。

51. 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52. 集体主义思想的悲剧在于:它起初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因为它误解了理性成长所依据的那个过程。

53. 这不仅是一条通向极权主义的路,而且是一条通向文明的毁灭之路,一条必然阻碍未来进步之路。

54. 个人自由是和整个社会都必须完全地、永久地从属某个单一目的的至上性这一观念水火不容的。自由社会决不能从属于某个单一的目的,这条规则的唯一例外就是战争和其它暂时性的灾难。

55. 在物质环境迫使我们要做出某种选择时有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以及对依照自己良心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自行负责,这两者是道德观念能够赖以培养、道德价值在个人的自由决定中赖以逐日再造的唯一氛围。不是对上级而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不是用强力所威逼出来的责任心,这种决定再个人所重视的事物中应该为他人牺牲哪些事物的必要性,以及对自己所做决定后果负责——这些才是任何名副其实的道德的实质。

56. 热衷于集体行动正是我们现在若无其事的、集体沉溺与自私行为的途径。

57. 独立,自力更生,甘愿担当风险,愿意顶住多数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信仰,愿意和领人自愿地合作——这些实质上都是个人主义社会据以运作的基础。集体主义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代替这些美德,而且,在它把这些美德消灭之后,它所留下来的那个空白,出了要求个人服从并强迫个人去做集体认为是好的那些事情以外,没有任何其它东西可以填补。

58. 如果没有一个权力机构把国际法付诸实施,就不可能有国际法。

59. 当时更重要的是清除那些因人类的愚蠢而加诸于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解放个人的创造力,而不是设计更多的机构去“指引”和“指挥”他们——也就是说,要创造更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

60. 如果我们要建成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从头做起的勇气。

61. 一项维护个人自由的政策是唯一真正进步的政策。

相关问答

通向奴隶之路是谁的代表作?

《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之一。《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是1974年诺....

人为什么有奴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还是在于延续生命,也就是生存问题/我们知道包括现在很多动物团体也有这种现象,就像非洲狮子亚马逊雨林那些猴子一样,他...

【胡适指出的“极权社会的21个指标”是什么?】作业帮

[回答]推荐你看一看,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什么才能称为个人边界,个人边界模糊怎么办?-壹心理

我是壹心人萌新组的Raeka,下面是关于囤积症的回答。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觉?无法拒绝:别人当你是老好人,希望你帮忙做的事情,你都没有办...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怎么样?

谢邀!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前二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顾衡对《两个幸运的人》解读,来回应十几个相关的问题。在回应《...所...

哈耶克十大名言?

1、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规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2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3、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得以有限的...

关于政治方面最著名的书有哪些?

政治学名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拉斯维尔:《政治学》霍布斯:《利维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卢...

凯恩斯与哈耶克在三十年代的论战何以至今难分胜负?

谢邀!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前二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顾衡对《两个幸运的人》解读,来回应十几个相关的问题。在回应《...穆...

大家是怎么评价米塞斯和哈耶克这两位奥地利经济学派大师的?

谢邀!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前二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顾衡对《两个幸运的人》解读,来回应十几个相关的问题。在回应《...都...

商业头脑的书籍?

以下是几本商业头脑相关的书籍,供您参考:《商业头脑》(作者:艾伦·格雷姆)《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以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